待布线的连接的长度由以下组件计算得出:
- 穿过的布线路径和布线点的长度和(这些长度可以手动录入或自动确定)
- 源和目标的连接点长度:连接点排列样式长度(X、Y 以及 Z 位置和线长裕量) + 源功能及目标功能上的连接点线长裕量
- 全局线长裕量(其二分之一与自动确定的长度相加,其四分之一分别与源和目标的连接点长度相加)。
确定源和目标的连接点长度
单个连接的连接点长度由针对附属连接点由连接点排列样式确定的长度和源功能及目标功能上的连接点线长裕量组成。
当由连接点排列样式确定长度时,为每个连接点添加 X 位置、Y 位置和 Z 位置框中的值(这对应于正交连线)。对此,添加线长裕量框中的值条目,或者若该值为 0,则添加部件的线长裕量(默认)属性的值。本地连接点排列样式未考虑线长裕量(默认)属性。
分别在拓扑:连接点线长裕量属性中输入源功能及目标功能上的连接点线长裕量。在此可以输入(例如)从最后一个布线点到组件的长度。
电缆布线
首先如同对待单个连接一样对电缆的连接进行设置。在设置电缆的第一个连接时,将同时自动设置此电缆的所有其它连接。
接着将自动确定此电缆的大多数单个连接所穿经的布线路径。该"共同路径"为电缆的所有连接的默认设置,并将在电缆的拓扑:布线途径属性中输入。接着将在考虑此默认设置的情况下,自动再次设置此电缆的所有连接。
将由“共同路径”的长度 (X) 与源和目标的连接点长度 (X1 + X2) 计算出电缆长度。
电缆的连接点长度将由单个电缆连接的最长连接点长度(从"共同路径"的最后一个点到与设备连接点的长度)和源功能及目标功能上的连接点线长裕量得出。针对每个连接点,电缆连接的连接点长度由连接点排列样式确定。
确定连接的源上的连接点长度
A = 由源功能连接点排列样式确定的最长的连接点长度,此长度从设备入口算起。
B = 源功能上的连接点线长裕量(从最后一个布线点到组件的长度)。
C = 连接点长度。在此连接点长度中还需加上全局线长裕量的 1/4,全局线长裕量已在待布线的连接的项目设置中定义。
仅当电缆的所有单个连接已明确定义时,方可对电缆进行布线。通过颜色/编号和成对索引属性标识连接,因此这些属性必须具有不同的值。
电缆的剥线长度
剥线长度由连接点排列样式确定。为每个连接点添加 X 位置、Y 位置和 Z 位置框中的值(这对应于正交连线)。对此,添加线长裕量框中的值条目,或者若该值为 0,则添加部件的线长裕量(默认)属性的值。本地连接点排列样式未考虑线长裕量(默认)属性。
在电缆/导管: 源剥线长度和电缆/导管: 目标剥线长度属性中为电缆的单个连接输入确定的最大值。
另参见